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須靠市場機制推進
自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相關改革取得了諸多進展。不過,和所有改革一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一項艱難的任務,這個過程可能會出現各種曲折,也會暴露一些問題。如何正確理解并解決這些問題,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在11月17日舉辦的“《財經》年會2017:預測與戰略”上,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用市場手段完成,要靠市場機制推進,不能靠行政化手段調整。
李揚表示,當前各界關注的高杠桿率問題主要集中在國企,政府杠桿率總體來說不算高。當前,民企去杠桿基本完成,但國企去杠桿仍在繼續。對于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李揚建議,針對政府機構所辦的企業及其金融行為,應當有一個專門的負債管理方式。
對于房地產去庫存,聯辦財經研究院院長、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分析稱,不能按總量計算如何去庫存?!耙驗橐欢€城市去庫存的壓力并不大,而三四線城市房地產過剩情況比較嚴重。如果僅關注總量,而沒有分析結構關系,去庫存效果也會跟預期的不一樣?!痹S善達表示。
同時,與會專家也提及社保繳費率過高問題,認為這有可能會給企業帶來較大的財務壓力,也限制了個人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支出的增長。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白重恩認為,社保繳費率高是歷史遺留問題,需厘清責任邊界。社保改革也與當下正在進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著密切聯系。在推進去產能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存在職工安置的問題。如果涉及職工無法找到新工作,按理說應由社保來承接,但是現在的社保顯然不具備承接能力。許善達建議,應劃撥一部分國有資產進入社保,以妥善解決職工安置問題,為順利推進去產能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掃除后顧之憂。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黃益平表示,現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面臨一個“風險三角”困境:一是生產率在不斷下降;二是杠桿率在不斷上升;三是宏觀經濟政策的空間在明顯收縮。黃益平強調,現在依靠周期性的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已經很困難,要走出當前困境只能依靠結構性改革。
對于中國經濟的增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認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應該存在一個下限和一個上限,下限應為6.2%,上限應為6.7%。
“如果經濟增速突破了6.2%的下限,意味著勞動力沒有得到充分使用,就會出現周期性的失業,這是我們不能承受的?!睂τ跒楹卧O置經濟增速的上限,蔡昉表示,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是發展階段的變化,而非周期性的變化?,F在各方已經認識到,中國經濟減速的主要原因在于供給側,要通過改善增長函數實現更高的潛在增長率,實際增長速度符合這一潛在增長率將會是健康、可持續的增長。因此,要設一個上限,不突破上限要求,宏觀政策必須穩定在當前的經濟工作總體思路上。
對于近期備受關注的人民幣匯率問題,大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姚余棟分析稱,近期人民幣貶值與美元走強基本一致。由于中國實行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人民幣要對一籃子貨幣保持相對穩定,美元指數走強,人民幣自然對美元走貶,這是正常的。姚余棟預測,美元指數目前處于“脆弱的”強勢階段,已經差不多要到“頂”了,人民幣對美元不會持久貶值,如果英鎊和日元出現反彈,則人民幣會對美元升值。在英國“脫歐”、日本負利率等環境下,人民幣給全球提供了安全資產。(來源:金融時報)
點擊次數:
發布日期:2016-11-21 【
打印此頁】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