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試點圓滿落地
上周六,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在個人稅收優惠型健康保險試點工作座談會上表示,今年以來,稅優健康險在北京、上海等31個城市開展試點,涉及地域廣、參與機構多、惠及群眾多,試點至今總體平穩有序;稅優健康險產品銷售件數逐月上升,呈現出一個正向增長的趨勢;稅優健康險保障效果正逐步顯現,參保群眾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對減輕參保人員醫療負擔效果明顯,群眾獲得感強;試點工作在全國31個主要城市開展,影響力、輻射面寬,有效激發了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普及了健康和健康保險知識,提升了個人主動為自身健康保障進行財務安排的意識,促進了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
據悉,2014年以來,商業健康保險發展進入快車道。從2014年到2015年,健康險稅優從框架到內容逐步形成和完善。稅優政策的推出有利于實現保險結構的合理化,實現商業健康保險與基本醫保銜接互補??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和擴內需、調結構。
2、需求與銷量不匹配
稅優健康險今年開始在31市試點,目前共有16家險企分三批獲得業務經營資質。截至11月20日,行業稅優健康險實現保費規模7124萬元,銷量十分有限。
根據由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平安養老保險公司等聯合發布的《2016中國職工福利保障指數報告》,77.5%的職工愿意在現有社會醫療保險基礎上增加一定繳費來購買長期護理保險,以承擔晚年可能產生的部分護理費用;已經購買稅收優惠健康保險的職工比例為11.4%,沒有購買但未來有購買意愿的職工比例達56.5%。
銷量受阻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稅優健康險目前并不對個險渠道開放。
黃洪也指出,要高度重視試點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一是政策宣傳力度不大,試點以來,系統性、持續性、形成規模的宣傳較少,宣傳工作不到位;二是政策的優惠力度不夠,吸引力不強,目前每月200元納入免稅額,納稅人普遍感到額度太小;三是產品設計缺乏吸引力,部分公司只站在公司角度,開發的產品不能滿足群眾的需求;四是業務支持系統存在問題,稅優健康險產品投保環節多,再加上代扣代繳的稅收征繳體制,導致投保流程復雜、時間長;五是保險公司在試點工作中的一些方式方法存在問題,有的公司只開放團險銷售渠道,不開放個險渠道,還有的公司怕影響其他商業健康險產品的銷售,在稅優健康險方面推動不力。
3、稅優健康險待改革
記者了解到,稅優健康險叫好不叫座并非個案,而是一個行業現象。一方面,大部分消費者對該產品并不了解,市場有待培育、需要預熱時間;另一方面,相關部門在政策協調等方面很多問題有待解決,如個人投保的話,退稅等操作流程過于復雜,難以操作。南開大學保險系教授朱銘來表示,盡管多家保險公司開發了稅優健康險產品,但“允許帶病投保、賠付率不能低于80%”的相關規定,讓保險公司陷入“如果賠付率控制不好則很容易出現虧損”的擔心。綜上所述,不少保險公司對于該業務的投入力度十分有限。
有不少受訪者則認為,政策的優惠力度不夠,吸引力不強,每月收入的200元納入免稅額,“額度太小”。
據悉,稅優健康險是整個醫保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有效銜接基本醫保。為了實現突破,黃洪建議在銷售渠道上,大力發展多元銷售。鼓勵團險銷售,更鼓勵個險銷售;鼓勵保險公司直銷,更鼓勵代理銷售;鼓勵線下銷售,更鼓勵網上銷售。同時,稅優健康險要面向所有試點地區的納稅人群,要體現公平性原則,要有效銜接基本醫保,立足于個人醫療費用負擔部分。(來源: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