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依靠創新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結構優化升級。新舊動能怎么轉換?優化升級怎么干?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依據各自實踐和關注重點,紛紛給出答案、提出建議。
改革創新一起推
“我國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不靠改革創新沒有出路。”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句話,引起了很多代表、委員的共鳴。
創新給改革提供新技術、新手段。“創新驅動發展,為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新的機遇。”全國政協委員、包頭市稀寶博為醫療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連建宇告訴記者,他一直關注我國醫療健康領域的創新。目前,醫藥結合、醫療服務等已打通線上線下產業協同合作模式,新技術正在掀起健康領域的革命。“互聯網大數據應用正成為人們獲取便利、創造財富的重要手段。”
連建宇委員介紹,近年來,我國4G標準已成為國際標準之一,5G研發也走在世界前沿。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了互聯網大數據的廣泛應用,促進了包括前述醫療服務業在內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去產能的第一動力就在基層技術創新,從技術創新到模式創新再到服務創新,開放線上線下資源協同發展,形成巨大的市場”。
改革需要為創新破障礙、定導向。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大學校長金東寒認為,現行的知識產權評價體系需要改革,才能讓知識產權真正用起來,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有效動力。
“不論是專利發明數量還是商標申請數量,我國都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但是也存在著明顯的問題。”金東寒代表說,目前我國有數量龐大的專利,但實際轉化率非常低。這與知識產權評價體系以數量論英雄的現狀密切相關。他建議改革知識產權評價體系,“要考慮知識產權與經濟發展融合的緊密度,以經濟轉化利用效益來評價知識產權的運行效益。知識產權工作要從保護導向,升級至保護與運用并重的導向,企業才會更加關注知識產權的質量和布局”。
他建議,地方政府應實時修訂退出專利申請補貼政策,減少對專利數量的刺激,同時嘗試運用導向后補貼政策,給運營得好的專利以補貼,鼓勵大家真正把專利用起來。
改革和創新一起推,就會成為發展的主動力。作為一名來自農村的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黨委委員、北溝村村委會主任王全表示:“鄉村治理也要用改革創新的理念來指導。”
王全代表說,在北溝村,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當地盛產板栗,農民就創新開發出一種烤栗子機,既改變了過去用糖稀炒栗子污染環境的做法,又能將冷凍栗子做得比新鮮栗子還香甜。目前,村民們已打造出“栗山翁”品牌,在全國開啟了連鎖店。“在改革創新理念的指引下,我們村的發展后勁將會越來越足。”
人才資源做支撐
“我們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素質較高的勞動力,有最大規模的科技和專業技能人才隊伍,蘊藏著巨大的創新潛能。”代表、委員們對政府工作報告里的這句話既感到自豪,又有更多的要求和期盼。
“我國是人力資源大國,2016年理工科人才供應世界第一,高校畢業生超過了700萬,但人才質量仍有待提高。”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王琛認為,“創新成就來之不易,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出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關注和要求擲地有聲,改革創新不僅要在前端技術做大做強,更要體現在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上”。
“如何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動力?新動能更要體現在人才機制的改革升級方面。”王琛委員表示,針對科研人員的激勵與扶持政策總有欠缺之處,可能導致科研工作做無用功,“譬如在重大項目發布時,時間不確定、資金不到位、計劃不周全。只有各相關部門協同合作,將政策福利落到實處,才能留住人才,留住推動科技創新進步的生產力”。
“要充分發揮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尊重科技人員的價值,才能鼓勵創新。”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閆傲霜說,北京不斷推出科研經費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就是圍繞“尊重和激勵”,給予科研人員相應的自主權,尊重科技發展規律。比如,北京的股權激勵政策就實行得比較早。她表示,在制定政策時,要為科研人員考慮,讓科研經費不僅要“花好”還要“好花”。例如,北京的“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就通過對社會開放,有效發揮人、財、物的作用,加大了科技創新的投入。
不少代表還建議實行人才資源的供給側改革,以適應新的經濟發展形勢。全國人大代表、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司長騫芳莉建議解決高職教育面臨的困境,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除了本科院校,高職院校也在人才培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雖然同為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但是高職院校在招生和就業市場上的地位不高。”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被很多人視作低層次的高等院校,本科大學生源過多,大量高職院校卻出現“零投檔”。“我國要培養大國工匠,高職教育應該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騫芳莉代表建議,盡快建立高職和本科教育之間的直通車,互相承認學分,使得高職畢業生在就業和繼續深造方面有更多可能,不是“一校定終生”。同時,改變目前高職院校有學歷、無學位的問題,不妨在一部分高職院校先行試點,設“副學士”學位,未來再逐步推廣。
動能轉換促增長
“加快創新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句話,讓很多代表、委員有話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出現了新的局面,面臨新的問題,也要用新的理念去應對新變化,創新是強國建設的關鍵。”全國政協委員、商務部原副部長蔣耀平認為,近年來,我國在“新舊動能轉換”上下足了功夫,新動能不斷凸顯,尤其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步伐加快推進,2016年新登記企業增長24.5%,“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企業創新才能形成發展的新動力”。
“到底能不能成為新動能?有沒有發展潛力?潛力可以發揮在哪里?這些都是我們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過程中需要思考的問題。”蔣耀平委員表示,應該進一步釋放國內需求,讓供給側結構和需求結構相適應,特別是加快服務性消費,拉動就業,“面對新常態,我們更要挖掘新動能的無限潛力,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在新舊動能轉換中,企業家代表們表現了當仁不讓的豪氣。“科技創新,企業肯定是主體,市場導向是成果轉化最好的方向。”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均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均金從企業的角度提出一個詞叫“恒新”——堅持永恒的創新。“做企業要持續創新,必須今天創新、明天創新,以后還要創新。孵化創新和在現有的業務中持續創新是企業的生存之道。”
王均金代表說,企業不僅要有創新能力,更要有創新機制。“企業要有創新的使命和創新的基因。同時創新一定是企業和研究、研發機構共同來做,這樣的創新成果轉化最快。我們要嫁接好社會資源、院校資源、科研資源等,從市場角度發現他們的價值。我們有資金、有市場運作能力、有轉化能力,嫁接以后創新成果轉化肯定會更好。”
全國人大代表、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文京也表示,培育和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和接續,是現階段引領經濟新常態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實體經濟是民生之基、國家安全之本,也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
王文京代表建議,在新舊動能轉換中,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要大力推進普惠金融,切實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此外,促進培育發展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兩者不能對立起來,要有機結合起來。在培育發展新動能的同時,絲毫不能忘記傳統動能的改造和升級。傳統產業通過改造升級以后也完全可以變成新動能,不要片面地強調某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另一個方面。
創新,正引領我國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正驅動我國新舊動能的轉換調整,正讓古老中國煥發新的蓬勃生機。(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